长期以来,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解读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含糊言论(真正的“造假大师班”:Åslund 2021;参见Kappeler 2021)。现在普京已经对乌克兰发动了侵略战争,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他对乌克兰国家地位的否认和对乌克兰历史的篡改。在武装侵略的背景下,他的言论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侵略过程中,第一该塔位于大屠杀纪念馆 Babyn Yar 的旁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强调了这次袭击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影响,这次袭击针对的是欧洲最大的二战万人坑之一:“这样的导弹袭击表明,对于俄罗斯的许多人来说,我们的基辅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对我们的首都一无所知。对我们的历史……但他们奉命抹去我们的历史。抹去我们的国家。抹去我们所有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认为,必须仔细审视这场侵略战争中对文化财产的(滥用)处理:蓄意毁坏文化物品,这是人民集体记忆中必不可少的、甚至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无异于对这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的攻击。这就是我们现在在乌克兰所看到的情况。
自让-雅克·卢梭(2002 [1762],第 160 页)以来,人们一致认为战争“不是人与人之 德国资源 间的关系,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补充说“不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谁用军事手段攻击社会最深处的凝聚力,谁就不仅违反了战争规则(见下文),而且挑战了社会的根基。《罗马规约》序言表达了这种担忧:“所有人民都因共同的纽带而团结在一起,他们的文化拼凑成共同的传统,[…]这幅精致的拼图随时可能被摧毁。”炮击纪念馆、剧院、教堂……因此,炮击不仅是对乌克兰的攻击,也是对全人类的攻击。
国际人道法中的文化财产保护
在国际武装冲突中,1954 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第 4(2)条至关重要。该条禁止针对文化财产的故意敌对行为,根据第 1 条,文化财产包括对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动产和不动产。受保护的财产包括纪念碑、考古遗址以及艺术品等。军事必要性豁免凌驾于这一保护之上,应进行严格解释(《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第二议定书》第 6 条,代表习惯国际法,例如Herman解释并进一步参考Chamberlain 2014,第 30-33 页;另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人道法数据库)。因此,无需赘述,冲突各方必须保护文化财产,不得对文化财产进行任何扣押、破坏或故意损坏。不允许对文化财产进行任何形式的盗窃、掠夺、侵占或破坏行为。
乌克兰当前战争中文化财产的毁坏
自 2022 年 2 月 24 日入侵开始以来,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星期,已经有多起有关文化财产遭到破坏或毁坏的报道,而且情况还在不断恶化(乌克兰当局的盘点见此处,推特帖子,例如法国陆军遗产副主任的帖子,见此处;ICON 的支持呼吁,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