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吻的本体论

Explore discuss data innovations to drive business efficiency forward.
Post Reply
jrineakter
Posts: 407
Joined: Thu Jan 02, 2025 7:18 am

红吻的本体论

Post by jrineakter »

阿维尼翁,2007 年 7 月。在一场专门为美国艺术家赛·托姆布雷举办的专题展览上,一位三十岁的柬埔寨妇女亲吻了他的一幅画作。正是在纪念柏拉图《三次对话录》 的房间里,林迪·萨姆(Rindy Sam)将自己浸满口红的嘴唇形状印在了三联画《菲德拉》的三米乘两米的白色画布上。

她相信艺术家会理解她的“爱的行为”,因此她声称她的吻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因为她明确指出,托姆布雷的作品“赋予了他的存在以本体论的一致性” [1],也赋予了她自己的存在以本体论的一致性。该画家表示自己“感到震惊”,并将她告上法庭。

争议就此爆发:一方面,艺术界一致谴责“红色之吻”,就像谴责任何针对艺术作品的破坏行为一样;另一方面,媒体也对这种爱心举动感到惊讶,大力支持 R. Sam。这种盲目性从何而来?这一吻为何受到媒体称赞?

为了给他们笔下的女主角找借口,媒体大肆渲染“ 我们目前的记录 ” [2]。他们对于爱情的意义添加了心理社会学的解读。他们将 R. Sam 描绘成一个家人在马德望稻田里被美国人杀害的难民,从而赋予了 阿根廷 WhatsApp 号码列表 其意义:毫无疑问,她的吻象征着两个敌对民族之间和解的姿态!她们被凶器——口红而不是通常的刀、锤子或酸——蒙蔽了双眼,构建了一个“未经允许就表现出女性气质的解放女性”的虚构形象[3]。他们用猛烈的炮火[4]试图掩盖性交不存在的事实,同时还表现出对当代艺术的无数仇恨。

正是在他的第二十次研讨会上,拉康以现实的不可书写为导向,在分析经验中运作了从聆听到阅读的转变。他激进地宣称“在分析性话语中,它只与此有关,与所读内容有关[…],而不是与你激励主体去说的内容有关” [5]。多年后,他又写了第二段话,彻底改变了他对转移的认识。在他的研讨会“结束的时刻”中,他从主体应当知道的假设(他的转移公式认为转移与爱情是无法区分的)转向“应当知道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阅读”的视角[6],从而寻求消除转移无意识的幻觉。上述两段文字都需要写作的参与。

拉康警告说,“通过考虑事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看不到眼前所拥有的任何东西[...]关于写作” [7]。事实上,在有关“红吻”的争议中,一些东西仍然被掩盖着:罗兰·巴特称托姆布雷为“书写的画家” [8] 。

对于媒体来说,在这块空白的画布上,在 R. Sam 做出这一举动之前,什么都没有。因此,他们庆祝非想象之吻的胜利,从而完成了画布。在试图捍卫自己免受现实侵害时,他们忽视了存在系词的破坏行为。

然而,托姆布雷的空白画布既不是空白的,也不是白板。相反,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一种表现的危机,一种比喻形象的缺失,一种意义的枯竭,也就是说,无法表现说话的存在。怀特不讲故事。 “托姆布雷效应” [9]并不是一个修辞手段。

任何吻,无论其具有怎样的本体论意义,都无法完全覆盖“无法从存在中形成的现实,即性交” [10]的空白。

当然,拉康的分析并不能战胜心智的衰弱,但是它使我们能够读懂毫无意义的空白画布,借此,每个说话的人都有机会为爱的事物恢复一点尊严。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