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产量、利润和生态系统影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当捕捞量很少或没有捕捞时,可持续产量和利润都很少。随着捕捞压力不断增加,利润首先达到峰值,然后在捕捞压力更高时可持续产量达到峰值。随着捕捞压力进一步增加,利润和可持续产量都会下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处于生物或经济过度捕捞的状态。通常,当渔业捕捞量低于生物产量时,我们会预期利润最高。
自从人类开始捕鱼以来,过度捕捞就一直存在。即使使用前工业化技术,自然资源也可能被过度开发,我们知道,当人类首次抵达世界新地区时,一些较容易捕获的物种被捕杀至灭绝。鱼类的历史记录不如陆地动物那么可靠,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脆弱的物种在首次接触时首当其冲。
19 世纪下半叶,科学界已广泛讨论了过度捕捞的概念。英国科学家诺曼·洛克耶爵士于 1877 年在《自然》 BC 数据香港 杂志上使用过这个词:“我的朋友在讨论海洋过度捕捞的可能性时,试图举出河流过度捕捞导致食物供应减少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不太值得。” 到 1900 年,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过度捕捞涉及捕捞过多的人口,当时牛津大学的沃尔特·加斯唐写道:
因此,据我所知,我们必须面对既定的事实,即底层渔业不仅会枯竭,而且还处于快速而持续的枯竭过程中;即使在适宜的季节,海鱼繁殖和生长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捕获率。
过度捕捞的生物学问题始终是一个“海鱼繁殖和生长的速度”与其“捕获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捕鱼技术的进步,我们捕鱼的能力也提高了,但鱼的繁殖和生长能力却保持不变。蒸汽驱动的渔船和后来的石油驱动的渔船是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拖网在海中拖行,在渔船仍带有船帆时体积很小,二战后,随着捕鱼船队改用配备更强大引擎的船只,拖网变得越来越大。渔网也取得了其他技术进步,尤其是几乎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廉价单丝刺网。它们由一种几乎看不见的网眼制成,当鱼游进网中时,会用鳃将鱼困住。由于这些渔网只需几美元,因此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鱼探仪等电子设备使渔民能够反复找到与海底礁石和岩石相关的最佳捕鱼点,即使在雾天也能找到。